自2015年以来,银行体系的规模增长与利润增长开始脱钩,一些银行开始强调轻型化。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与未来的不可知。关于好金融和坏金融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其次,虚拟资本获得独立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运动形式,取得了一种获取利息或红利收益的(似乎是自行增殖的)能力。为好金融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需要营造好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金融业本身既是分工的产物,也是分工发展的体现。这一问题主要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美国的全球财富管理需要相关。但同时,美国金融体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金融超越实体经济过度发展。
说它是虚拟的,是指其相对独立于生产过程,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二是金融业因为其中介服务有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使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新增财富。按照功能财政的逻辑,对政府财政的约束不是债务违约风险,而是来自实体资源的制约,也就是通胀。
财政投放货币既是广义货币的一部分(流通中现金和企业、家庭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又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财政赤字增加的广义货币有100%本位币(准备金)的支持。这是上述的货币金字塔的另一个体现,财政投放货币的货币性最强。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财政赤字货币化听起来有点令人紧张,但这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必然结果,其他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也都面临这个问题。
在中国,更多地依靠财政或准财政扩张支持经济增长,降低对信贷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金融周期下半场的有序调整。信贷是银行的资产、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负债,信贷投放货币不增加私人部门净资产,对消费和实体投资需求的刺激相对较小。
国家货币学说的一个延伸是财政融资应该是功能性的,以宏观经济目标比如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为导向。但是,债券是要偿还的,和货币不一样,货币虽然也是政府的负债,但没有利息,本金也永远不需要偿还。进入专题: 数字货币 财政行为 。结构调整的另一个视角是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与银行存款竞争,意味着央行扩表、银行缩表,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降低金融的顺周期性。
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角色使得信贷扩张和房价上涨相辅相成,带来资产泡沫和债务问题。看远一点,我们需要关注一个可能的全球性趋势,就是财政扩张,刺激经济复苏和再通胀,导致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要利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契机,以促进结构改革。如果财政扩张的落实加剧了未来两年的通胀压力,则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比现在市场预期的要大,会对信贷增长形成更大制约,有助于限制美国新一轮金融周期的扩张程度。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意味着财政对货币增长的贡献上升,信贷的贡献下降,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英格兰银行的研究人员在2016年的一篇工作论文中,描述了一个类似的、介于去中心化和传统中心化之间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机制。
首先,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提高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有效性。借用明斯基的表述,现代货币信用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在顶部的是政府(央行与财政部)的负债,是安全性最高的本位币(基础货币),中间的是银行的负债(银行存款或广义货币),再下一层的是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负债。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政府不通过发债回笼财政赤字投放的货币。从过渡期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的高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到时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发行数字货币带来的冲击。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等同于财政赤字货币化,刺激总需求,可能带来通胀压力。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试图降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回归其财政属性的例子。按照李嘉图等价定律,政府现在的债务等同于未来的税收负担,理性预期的个人和企业会紧缩开支,财政赤字不增加总需求。把财政部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看,政府的债务结构发生变化,国债比重下降,货币比重上升。
非银行机构的负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支付手段,比如企业开出的商业票据通过背书转让或贴现来完成支付,背后没有任何本位币准备金的支持。银行的特殊性是其享有政府的支持,表现为央行用其负债(准备金)提供中央清算服务,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还有就是财政部或央行参与的存款保险机制。
假设经济增长目标是6.5%,如果信贷投放货币,对应的M2增速假定是12%,但如果财政扩张力度加大,所需要的M2增速可能是10%甚至更低,信贷投放的多余货币只刺激了资产价格。功能财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只应该在私人部门需求太强(有通胀压力)的情况下加税,政府不应该为了控制赤字而加税或不减税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等同于财政赤字货币化,刺激总需求,可能带来通胀压力。因为信贷创造存款的节奏放慢。
关键是财政的治理机制需要改进。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政府不通过发债回笼财政赤字投放的货币。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日本,其国债规模在过去20年持续上升,对GDP的比例达到212%,大幅超过美国的97%,一些投资者不时表达对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但日本的国债收益率却大幅低于美国,低增长和低通胀似乎是更合理的解释。稳健财政强调对政府预算的约束,背后逻辑和私人机构的情形没有本质差别。
如果财政扩张是通过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实现的,对需求和通胀的刺激作用比发债弥补赤字的情形下更大,但有助于抑制资产泡沫和维护金融稳定。但是,债券是要偿还的,和货币不一样,货币虽然也是政府的负债,但没有利息,本金也永远不需要偿还。
首先,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提高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有效性。稳健财政要求平均以维持收支平衡,可以在经济衰退时减税,但在经济繁荣时加税,或者在经常科目维持平衡,但允许赤字来进行资本性支出。
在中国,更多地依靠财政或准财政扩张支持经济增长,降低对信贷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金融周期下半场的有序调整。这是上述的货币金字塔的另一个体现,财政投放货币的货币性最强。
当然,政策都有路径依赖,纯货币挤压银行存款对银行有负面的影响,但央行可以控制数字货币发行的节奏,避免对商业银行产生系统性的冲击。在中国央行计划的模式下,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商业银行只是一个渠道,有点类似100%存款准备金要求下的银行存款。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意味着财政对货币增长的贡献上升,信贷的贡献下降,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要利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契机,以促进结构改革。
中国央行2016年1月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对外宣布研发并争取早日推出数字人民币。国家货币学说的一个延伸是财政融资应该是功能性的,以宏观经济目标比如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为导向。
弗里德曼说通胀永远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而历史上高通胀的时期和国家都存在财政赤字失控的问题,两者并不矛盾,弗里德曼的话是在上世纪60年代说的,战后财政赤字是货币投放的重要形式,而信贷渠道则因为金融压抑而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在内的M2增速将下降。
把财政部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看,政府的债务结构发生变化,国债比重下降,货币比重上升。居民选择持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部分替代银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这意味着货币增长的部分收益(铸币税)从商业银行回到央行(政府),实际上是政府用没有任何成本的货币去和私人部门交换商品和劳务。